真是形势逆转,倒反天罡,欧盟竟然要求中国转让技术了。那欧盟盯上中国什么技术了呢?核心就在于,动力电池!这是欧洲汽车工业电动化转型所面临的最大短板。你无法想象,全球汽车工业的起源地,到新能源革命中,竟然造不出电池。很多人说,电池有啥技术含量?把电池塞进汽车,不就是电动玩具车吗?小时候玩的四驱车,不就是这玩意儿吗?抠了电池,分分钟就停摆了。那怎么欧洲人就造不出来呢?很多人都严重低估了动力电池技术的难度。这玩意儿,不是说你造出来,就能用。首先,你要有足够高的能量密度。像比亚迪主导的磷酸铁锂电池,能量密度普遍在160到190WH/KG。而宁德时代主导的三元锂电池呢?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50WH/KG。等固态电池突破以后,能量密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到300WH/KG,电动汽车的纯电续航就能突破1000公里了。那欧洲企业就造不出这些电池吗?难度真的很大。因为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等,抢先站位,已经建立起强大的专利壁垒了。别说欧洲企业了,就是美国企业,也无法绕过中国的专利壁垒。其次是,你要有大规模的锂矿。欧洲最大的锂矿在乌克兰,已经被俄军夺取了。俄乌战争不结束,乌东锂矿也不可能被开采。那欧盟能不能靠进口锂矿呢?可以,但成本就不同了。全球大部分海外锂矿的开采权,其实也被中国提前拿下了。其三是,你造出来的电池,还要够便宜。要是成本太高,车企也承受不住。造电池不难,但想造出能量密度大,成本低,技术先进,市场竞争力强的动力电池,难度就非常大了。纵观全球,能搞定锂电池规模化量产的国家,只有三个,分别是中日韩。其中,核心厂家就是中国宁德时代、比亚迪,韩国LG以及日本松下了。除此以外,再也没有第四个国家了。
查看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