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你想要年化6%以上的长期回报,先别急着找“牛股”,而是得对“随机性”保持一份敬畏。这个数字听起来不高——银行理财都敢给到3%,那6%很难吗?可现实是,真正能长期稳定越过这条线的人,凤毛麟角。而那些看似接近甚至超越它的人,往往不是靠智慧赢的,是靠运气撑的,最后又被随机性亲手打翻。沃伦·巴菲特被奉为“股神”,人们总想拆解他的成功密码。有人总结出两点:第一,抓住几次关键机会,重仓出击,死拿到底;第二,躲过几次致命危机,活到最后。听上去简单吧?像一道小学算术题:赚大钱+不亏大钱=长期赢。但问题就出在这儿——这两件事,表面上是策略,实则是一对矛盾。你越是想抓住“大机会”,就越容易撞上“大风险”。先看第一点。巴菲特这辈子真正让他财富跃迁的,其实就那么几笔:早期的《华盛顿邮报》,中期的可口可乐,晚年的苹果。这些投资有个共同点:都不是在风口上追涨,而是在别人绝望时逆势下注。比如2016年,当所有人都觉得苹果已经“中年发福”、创新乏力时,巴菲特开始大举买入。他买的不是“下一个iPhone会多惊艳”,而是“这家公司每天都在收租”。现金流稳,用户黏性强,利润率高——像极了他最爱的“收费桥梁”。这笔投资后来贡献了伯克希尔一半以上的涨幅。可以说,近几年他所有的持仓平平无奇,全靠苹果一力扛鼎。再看第二点:他几乎完美避开了过去五十年里每一次系统性崩盘。最典型的是1973-1974年那场大熊市。道琼斯指数腰斩,无数人血本无归。但巴菲特在之前就已经清仓观望,等到市场跌到尘埃里,才慢慢捡便宜货。这一进一出,不仅保住了本金,还为之后几十年的复利增长打下基础。而他的搭档查理·芒格,能力并不逊色,却恰恰在这次危机中损失惨重。正因如此,他后来才选择加入巴菲特的阵营,用他自己的话说:“我意识到,光聪明不够,还得有生存框架。”所以你看,巴菲特的成功,从来不是“每次都对”,而是“关键时候没错”。但普通人学他,最容易犯的错,就是只盯着“重仓苹果”这种结果,却忽略了背后的“活下来”逻辑。你想复制他对苹果的胜利?没问题。可你怎么知道,你押上的不是另一匹“跳过护栏逃跑的马”?
查看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