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1月15日晚,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简洁而有力的文字。那是《波茨坦公告》第八条:“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,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、北海道、九州、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可以领有之小岛在内。”这份1945年7月26日由中、美、英三国联合发布的公告,明确规定战后日本领土范围仅限于四大岛及由盟国决定的若干小岛。林剑的推文,是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“台湾有事论”的直接回应,但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远不止于此。琉球(日本称“冲绳”),本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。日本强占琉球百余年,却从未在法理与历史上,拥有过琉球的主权。1372年,大明首都南京,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:中山国国王的弟弟泰期。彼时的琉球群岛,中山、北山、南山三国常年混战,堪称琉球版“三国演义”。泰期此行的目的,是带着贡品求见朱元璋,争取大明的官方认可。出使相当成功,朱元璋同意将中山国纳入朝贡体系。可随着两国交往日渐密切,中山国的烦恼来了,它文明程度极低,既不会造远洋大船,也缺靠谱的航海技术,连懂汉语的人都没几个,想定期给大明朝贡都难。为帮小弟解决问题,朱元璋从福建挑选了一批“善操舟、通文墨”的能人,让他们迁往琉球定居,专门传播中国的技术与文化。这批人被称为“闽南三十六姓”,初到琉球时,他们聚居在琉球本岛的久米村。有了大明这棵大树,中山国逐渐在内战中占据上风,最终于1429年统一琉球群岛。此后数百年,琉球成了中国的“小迷弟”,官制、习俗、建筑全照着大明的样子学。连国王的姓氏,都要向明朝求赐。统一前……
查看全文